扫描以上二维码,关注文物网,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。
记住密码
西周(公元前1046-前771) 高35.1厘米,口径32.8厘米
西周(公元前1046-前771) 高63厘米 鎛是中国古代的打击乐器。椭圆体,平口,四面有透雕夔纹凸棱装饰,鼓部有铭文七十九字,叙述克接受周王的赏赐及命令,沿泾水东到京师巡查。克圆满地完成了任务,又接受车辆和马匹的赏赐,因而作此器,以追念逝去的祖先,并祈求幸福。此器是出土的克氏青铜器中唯一的一件镈,器型完整,纹饰精美,气势宏伟。 相传清光绪十六年(1890 ),在陕西省扶风县法门...
西汉(公元前206—公元8年) 高4.5厘米,口径9.2厘米,全长16厘米
西汉(公元前206—公元8年) 高9.7厘米,口径26.2厘米,底径15.6厘米
西周(公元前1046-前771) 通高57.6厘米 口长35.8厘米 宽22.8厘米 清咸丰年间(一说道光年间),曾在山东寿张县梁山出土七件青铜器。它们是小臣犀尊、太保簋、大史卣、太保鼎等。这些商周青铜器,器型庄严厚重,纹饰华丽繁缛,是商周青铜器的典型代表,被誉为“梁山七器”。一时间,学者们研究著录,收藏家们争相收藏,成为清末民初金石学界的头等大事。目前收藏于天津博物馆的西周太保鼎,是...
战国 二级 口径17.4厘米 高18.9厘米 器高12.7厘米 盖高7.9厘米 盖与豆盘扣合呈扁球形,盖上有类似喇叭形的圆形捉手,可倒置以盛物。豆盘两侧置环形耳,下承短柄圈足。捉手内一周三角云纹。口沿处与盘身饰有三角云纹与菱形几何纹,圈足上饰有蟠螭纹。
春秋 二级 通高48.4厘米 口横26厘米 甬钟,系编钟之一,器身布满突出的枚。甬部、舞部及篆间饰有蟠虺纹,鼓部饰兽面纹。纹饰细致繁缛,具有典型的春秋时期甬钟的特征。
春秋 三级 高25.8厘米 口径29.1厘米 侈口,圆腹,腹部圆鼓,略呈半球形,下承三条蹄足。上腹部有对称的二立耳。腹部以一周突棱分为两部分,口沿下饰窃曲纹,下腹部饰鳞纹。器内壁铸铭文“郑子石作鼎子子孙孙永宝用”十二字。
西周 一级 高44.6厘米 口径14.5厘米 此壶为长颈椭方形,壶盖较高,盖顶作圈足状,盖腹壁直深,倒置可做杯用。颈部有双贯耳,下腹部垂大,圈足高而外撇。壶通体饰有纹饰,盖口沿、颈部均饰有凤鸟纹饰带,腹部饰以十字界栏,将器腹外分为八区,每区内无纹饰,界栏交汇处有浮雕的三角锥形纹饰,器盖内与口沿处皆铸有铭文“嬴霝德作執壶”六字。
商代 二级 高14.8厘米 口径21.8厘米 口沿微侈,圆腹,两侧置兽首鋬,口沿下饰兽面纹,前后居中各有一浮雕状兽首,高圈足,圈足下有一宽阔的边条。腹部纹饰以斜方格状雷纹为底,其上作百乳,乳钉成尖突状;圈足饰有兽面纹及四道短扉棱。
战国(公元前475—公元前221年) 通高53厘米 口径45.5厘米 腹围148厘米 鼎,是殷周青铜器中数量最多、地位最重要的器类,它既是炊器、盛食器,也是贵族进行宴飨、祭祀等礼制活动时最重要的礼器之一。此外,如人们耳熟能详的《左传》宣公三年记楚庄王问鼎中原的故事,表明鼎也被作为王权的象征。 天津博物馆馆藏战国楚王鼎通高53厘米,口径45.5厘米,腹围148厘米。该鼎附耳,直腹,...
商(公元前1600-前1046) 通高47.5厘米 铙作为一种乐器名,始见于《周礼》,其书《地官?鼓人》曰:“以金镯节鼓,以金铙止鼓。”郑玄注:“铙如铃,无舌,有秉,执而鸣之,以止击鼓。”铙形制像铃,但无舌而有中空之柄,属手执敲击乐器,其用途是在退军时敲击之止鼓,以示退却。 铙的外形酷似两片合起来的瓦块,口朝上,上宽下窄,座下有一个圆柱形的甬(即柄)。铙是我国最早使用的青铜打击乐...
秦(公元前221-前207) 高6.5厘米 口径8.3厘米 底径9.5厘米, 八角棱体,正视截面呈梯形,中空,器顶口有一长方形横梁。横梁左右两侧有阳文篆书“旬邑”,权体八面有秦始皇和秦二世的诏书。诏书书体为小篆,古朴劲健,两诏铭文在秦权中较少见。 旬邑为地名,在陕西省。此权是秦始皇统一全国衡制,由政府颁发的标准衡器。
秦(公元前221-前207) 高4.4,口径18.2厘米,底径9.5厘米
西周(公元前1046-前771) 高23厘米 长126厘米 宽46.6厘米 禁是西周前期的承尊器,是古代贵族在祭祀、宴飨时摆放卣、尊等盛酒器皿的几案。《仪礼?士冠礼》记载:“两庑有禁”。郑玄注:“禁,承尊之器也。”放置酒器的几案为什么会被称作禁呢?对此人们一直众说纷纭,据古代文献记载,西周初期曾厉行禁酒,“名之为禁者,因为酒戒也”,禁这个名称源于戒酒,出于更有效的督促民众实行禁酒的考虑...
官方微信
官方微博